- 爱球会起名
- 呼延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呼延姓出处有三种说法,一说出自匈奴族呼衍氏所改;一说出自鲜卑族姓氏之一;还有说出自赐姓。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赐姓呼延,后代因此随之姓呼延。呼延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现主要分布在宁夏、河南一带,依旧保留呼延复姓。而流入陕西、山西一带,改“呼延”复姓为单姓“呼”。历史名人有大将军呼延赞、水浒好汉呼延灼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70位。
呼延姓历史发展
呼延(Hū yán 嘑延)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在史籍《汉书》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这样记载:“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在史籍《汉书·匈奴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在史籍《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异姓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姓,为国中名族。”在史籍《晋书·北狄·匈奴传》中则载“其四姓,有呼延氏、卜氏、兰氏、乔氏。”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为姓,称呼衍氏,为古代匈奴族四大姓呼延氏、卜氏、兰氏、乔氏之一。曹魏末期至东晋时期,南匈奴贵族呼衍部落进入中原后,改“呼衍氏”为“呼延氏”、“须卜氏”为“卜氏”、“丘林氏”为“乔氏”,成为汉字复姓,至公元五世纪已经融入汉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呼氏、延氏者,亦有传说因避难改陈氏、许氏、刘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今山西省有一呼延山,在吕梁地区石楼县西部,以有呼延赞之墓故名。呼延赞诸子耳后刺字曰:“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并文其体“赤心杀贼”四字。今近处多有呼延氏复姓者,据传皆其后裔。
源流二
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据史籍《汉书》的记载,呼延,又为鲜卑族姓氏之一,按唐朝时期大儒颜师古的注释,即今天所称的呼延氏。鲜卑族呼延氏,出自晋朝时期的鲜卑族人稽胡楚,因有功于社稷,被晋王朝庭赐姓为呼延氏,其后裔子孙因此随之称呼延氏,逐渐融入汉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呼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在北魏正始中期,该支呼延氏族人呼延勤为定州刺史,驻守定阳镇(今山西介休),被北魏朝廷赐姓为贺遂氏,因住南汾州仵城县(今山西临汾隰县),音讹者又称其为贺悦氏,这一分支呼延氏从此改称贺遂氏、贺悦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贺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出自赐姓。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赐姓呼延,后代因此随之姓呼延。
源流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出自元、明时期的费雅喀奇勒尔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费雅喀奇勒尔人,就是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一个残支,后分别融入蒙古族、赫哲族,当时人称奇勒尔人,居住于费雅喀地区者(今黑龙江南岸下游一带),被女真族人称之为“费雅喀奇勒尔人”。
据传,其原本是匈奴呼衍氏部落分布于东北地区的遗众,按史籍《吉林通志》的记载,该支族人成员主要有赫哲族、满族、蒙古族等,皆称希努尔呼氏,满语为Sinurhu Hala,主要群体世居苏穆噶山(今俄罗斯境黑龙江下游),后有一支族人在清朝时期随军迁徙至陕西神木地区,改汉姓为呼延氏、呼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呼延氏复姓或是典型的源出少数民族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七十位门阀,望族出安定郡、新蔡郡、太原府。呼延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姓氏考略》有关于“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的记载。《汉书》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呼衍,按唐颜师古注,即今天所称的鲜卑姓呼延。由此可知,呼延氏原来是匈奴族人氏,在汉代初期到中国来的,至今也有2000年的历史。至于谁是第一个改姓呼延氏的,无从考证清楚。头一位扬名于历史的呼延姓人士是南北朝时前赵的呼延谟。宋代有呼延赞。呼延复姓的人多在山西,其中有一支迁到陕西后就改姓呼了。呼延复姓望族居安定(汉武帝时置郡。相当于甘肃省平凉地区的一部分及宁夏西部。治所是高平,相当于现在宁夏省固原县)、新蔡(晋惠帝时将汝阳郡分出一部分置新蔡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地区)。
今山西省的平遥市、屯留县、雁北地区、石楼县,湖南省,黑龙江省,陕西省的西安市长安区、延安市延长县、榆林市、绥德市、宝鸡市、三原市、清涧县、周至县、神木县,江苏省的徐州市邳州市、新沂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的常山市、衢州市、兰溪县,四川省的成都市、西昌市、汉源县、凉山州,广东省的广州市,山东省的蓬莱市,河南省的焦作市、周口市、林州市(林县),甘肃省的庆阳市等地,均有呼延氏族人分布。
各支始祖
呼延国麟:清朝文林郎,正七品,墓碑有记,为其子呼延尔福、呼延尔德、孙呼延永煌、呼延永灿所立。其后有呼延文彤,乃呼延永灿之孙。呼延文彤生有六子二女,六子又生有九孙数女,呼延文彤之孙现仍有八人在世,长孙健在,年逾九旬。呼延文彤之九孙各又生子女逾二十人,今克字辈有呼延氏及外姓多人,其长者仅年约十二。是为山西平遥呼延氏始祖。
呼延祚永:从山西晋阳郡迁到四川汉源,改单姓呼氏。长子呼玉台留在汉源,次子呼祥台迁到云南,后又有汉源呼氏族人迁到四川大邑。是为四川汉源呼延氏、呼氏始祖。
呼延姓传统文化
呼延姓郡望堂号
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石楼县:石楼县历史悠久,境内曾多处发现古代遗存的白灰层、火种与陶器。经中科院山西考古队发掘鉴定,确认系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追溯至新石器中晚期。殷商时期为沚国,春秋为屈地,夷吾封屈,即此。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封宣义为土军侯,汉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封代共王子郢客为土军侯,后置土军县,居西河郡。东汉时期废黜。晋朝时期时夏主赫连勃勃置吐京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戊子,公元448年)置岭西县,为吐京郡治;北魏太和二十一年(丁丑,公元497年)改名吐京县。齐、周因之。隋朝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名石楼县,以县东南有石楼山故名,属龙泉郡。唐朝武德初为西德州治,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州废,改属东和州,唐贞观二年属隰州。五代、宋、金时期先后改名为西德、东和州,元朝时期复称石楼县。明朝万历四十年(壬子,公元1612年)改属汾州府。清朝时期因之。民国时期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属八路军的晋绥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初属汾阳专区,后属临汾专区,今归吕梁行政公署。
堂号
安定堂:以望立堂,亦称固原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下蔡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石楼堂:以望立堂。
呼延姓家谱文献
江苏徐州、邳州呼延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图书馆、新沂市图书馆。
山西太原呼延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
呼延姓通用联
四言
姓承呼衍;源自匈奴:全联典指呼延姓的源流。
五言
春临新蔡郡;福到太原堂:全联典指呼延姓的郡望和名堂。
六言
团练赤心杀贼;太宁为民雪冤:上联说宋朝时期的太原人呼延赞,年少入军旅时为一名骁骑卒。太祖时以骁雄军使跟随大将王全斌攻打蜀国,因功被提发为副指挥使、铁骑将军指挥使。太平兴国年间,以铁骑军指挥使从太宗攻太原,后随崔榆戍定州,累迁马步军头。官至康州团练使。呼延赞对宋朝忠心耿耿,浑身刺满“赤心杀贼”四个字,几个儿子耳后刺“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下联说十六国时期的前赵人呼延谟,初仕前赵主刘曜为太守。有一寡妇,服侍夫家叔母尽职尽责,不幸叔母病死,她的女儿诬告寡妇杀死其母,办案的人不问青红皂白,把寡妇给杀了。呼延谟到任听说此事后,查明案情,为她雪冤。
七言
呼风唤雨神通大;益寿延年福禄增:此联为呼延姓“呼延”二字嵌字联。
前人常传金鞭记;后代尚念肉丘坟:此联源出评书《金鞭记》、《肉丘坟》,书写呼延赞之子呼丕显遭庞文陷害,其后人呼延庆等大闹京城、雪报冤仇的故事。
八言
康州团练赤心报国;前赵名臣大义平冤: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骁雄军使、康州团练使呼延赞。他浑身满刺“赤心杀贼”四字,为国打仗,不计生死,敌皆畏之。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前赵名臣呼延谟。他在当太守时,曾亲自为一名妇女平冤,影响很大,国人传为佳话。
前赵州官,名扬四海;宋朝猛将,功播千秋:上联典指呼延谟事典。下联典指呼延赞事典。
呼延姓字辈排行
陕西延长呼延氏字辈:“万满铜玉长”。
山西平遥呼延氏字辈:“司志国尔永嗣文世凌光其克守成华可以振家传”。
四川汉源呼延氏字辈:“祚台伸庆元圣升全文登金榜国家永传光明治世大德应贤荣发乃尔于斯万年”。
呼延姓名人
呼延攸
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后改国号赵,统称前赵)人,官拜宗正,前赵废帝刘和的母舅。刘渊重病垂危,于是召太宰刘欢乐及太傅刘洋等人禁中受遗诏辅政。刘渊死,皇子刘和即位。汉国卫尉西昌王刘锐、宗正呼延攸由于未被选为托孤之臣而耿耿于怀,对刘和说:“先帝不惟轻重之计,而使三王总强兵于内,大司马刘聪握十万劲卒居于近郊,陛下今便为寄坐耳。此之祸难,未可测也,顾陛下早为之所。”刘和听后感觉此话在理,于是召领军刘盛及刘钦、马景等告之。刘盛曰:“先帝还没下葬,四王未有逆节,今忽一旦自相鱼肉,臣恐人不食陛下之余。四海尚未平定,大业方才开始,愿陛下以上成先帝鸿基为志,且塞耳勿听此狂简之言也。《诗》云:‘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陛下既不信诸弟,复谁可信哉!”刘锐、呼延攸怒曰:“今日之议,理无有二。”于是命左右刃之。马景惧曰:“惟陛下诏,臣等以死奉之,蔑不济矣。”乃相与盟于东堂,使刘锐、马景攻大司马、大单于刘聪;呼延攸率刘安国攻齐王刘裕;使侍中刘乘、武卫刘钦攻鲁王刘隆;尚书田密、武卫刘璿攻北海王刘乂。田密、刘璿等使人斩关而奔于刘聪,聪命贯甲以待之。刘锐听到刘聪已有所准备,驰还,与呼延攸、刘乘等会攻刘隆、刘裕。呼延攸、刘乘害怕刘安国、刘钦会有异心,斩杀二人。当天,斩齐王刘裕和鲁王刘隆。刘聪进攻平阳的西明门,克之。刘锐等奔入南宫,前锋随之,斩刘和于光极西室。刘锐、呼延攸枭首通衢。
呼延谟
晋十六国时期前赵名臣。他大公无私,深受百姓颂扬。他在当太守时,曾亲自为一名妇女平冤,影响很大,国人传为佳话。
呼延赞
宋代骁雄军使。他浑身满刺“赤心杀贼”四字,为国打仗,不计生死,敌皆畏之。淳化时官至康州团练使。有评书《黑虎传》(也叫《呼家将》)写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遭庞文陷害,其后人呼延庆后来大闹京城,报仇雪冤的故事。北宋将领。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出生于将门之家。初为骁骑卒,因作战勇敢提拔为骁雄军使。乾德二年(964)随王全斌讨伐后蜀,班师后因军功提升副指挥使,太平兴国初年拔为铁骑军指挥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协助崔翰戍守定州,升马步军副都军头。端拱二年(989),提拔为马军都军头,淳化三年(992)升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改辽州刺史。后官扶州刺史,加康州团练使。
呼延实
金将领。赵城(今山西洪洞北)人。本杨沃衍部曲,以战功迁宝昌军节度使。天兴元年(1232),守青阳砦,为阳总帅,翌年,移守岘山。
呼延通
韩世忠部下猛将,据称是开国元勋呼延赞之后。绍兴四年大仪镇之战,韩世忠亲出战诱敌,遇险,多亏呼延通援救,此役宋军获胜,呼延通也得到了“落阶官”奖赏,成为正任刺史。一年后,伪齐南侵,被呼延通率军击败,升团练使。之后的淮阳之役,又奋战立功,生擒金将叶赫贝勒,再升防御使。按照这个趋势,如果呼延通能熬到绍兴十二年后,估计也能弄个大军区司令干干。但是他实乃一介勇夫,脾气暴躁,随韩世忠入朝时就曾口出不逊,弄得大臣要杀他以肃军列。后来又把上司韩世忠得罪了。韩世忠也是老粗,做事大大咧咧,去部将家宴会,常要部将的妻女出来陪酒,呼延通因此大怒,欲杀韩世忠。韩世忠知道以后,借故把他贬为小兵,发配到仇人崔德明手下效命。后来韩世忠过生日,呼延通觉得这是一个和解的机会,于是千里来贺,不料韩世忠见了他就回到帐中,任呼延通在外面大哭也不见。呼延通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回去,又被崔德明以擅离军队的罪名毒打一顿。到了这个地步,呼延通再也忍受不了,于是投运河自杀,最可惜的是,此时是绍兴十年金人破盟之际,本来是呼延通大显身手的时刻,没料到却如此悲剧收场。据说韩世忠后来也后悔了,但人都死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南渡诸将中假公济私泄私愤的例子不少,张俊、王渊之流的就不说了,此外吴玠杀曲端,韩世忠逼死呼延通,都是他们人生中的污点,这方面岳飞就好的多,很少因私废公。
呼延灼
排 名:坐第8把交椅。籍 贯: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绰 号:双鞭。星 号:天威星。上山前身份及职业:汝宁郡都统制。上山原因:原为朝廷命官,围剿梁山,兵败被俘后,被宋江招降。梁山职务:马军五虎将。武 器:雌雄虎眼鞭(雌鞭12斤,雄鞭13斤),乌油七星链,踢雪乌骓马。必杀技:呼延家传三十六路猛虎鞭法,连环甲马阵.主要事迹:宋朝开国功臣呼延赞嫡派子孙,忠于宋王朝,上梁山后支持宋江“招安”。宋江兵马杀了高俅的弟弟高廉后,高俅推举呼延灼作兵马指挥使攻打梁山泊。呼延灼用连环马连败宋江兵马。金钱豹子汤隆献计徐宁用钩镰枪可以破连环马。吴用设计派时迁去东京偷了徐宁的雁翎锁子甲,骗徐宁到了梁山。徐宁的钩镰枪果然破了呼延灼的连环马。呼延灼单枪匹马逃到青州,青州知府让他带人攻打桃花山、二龙山。梁山泊人马赶到桃花山、二龙山救援,用计把呼延灼骗到陷坑 里活捉。呼延灼投降梁山。结 局:平方腊后,朝廷封其为御营兵马指挥使,破金时战死。
呼延毒
关中匈奴人。前秦时起兵反秦,屯于霸城,有众万余人,请兵于东晋。后桓温北伐,与其联络。温退,从温归晋。
呼延震东
(1894~1977)字霹雳,笔名哈雷。陕西清涧人。1914年入西安三秦公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入北大物理科。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他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爱国行动,曾被军警拘捕。获释后,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1920年同刘天章、李子洲、杨钟健等人发起组织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同年11月与李子洲等11人联名在《晨报》 发表文章, 支持因反对尊孔被陕西省教育厅革职的省女师教务主任王授金。1921年10月, 呼延又参与创办《共进》 半月刊。进步社团共进社创立,他是核心人物之一,先后为《共进》撰稿25篇,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出改革陕西政治、革新教育、改造社会的主张。
1923年在北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夏,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返回陕北,任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训育主任,先后与魏野畴、李子洲等在校内外传播马克思主义,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受到师生好评。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中共时间、地点说法不一,待考)。他支持刘志丹、曹力如、王子宜等爱国学生的进步活动,组织学生在城乡进行反帝、反军阀宣传,同陕北军阀井岳秀进行斗争。
1925年,呼延调任延安省立第四中学校长,与王超北、陈俞廷等人创建中共延安四中小组,不久改为中共延安四中支部,领导学生开展“非基督教”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对陕北的文化侵略。1926年春,中共延安四中支部改为中共肤施(延安)特别支部,呼延任特支书记,同特支干事易厚庵、陈俞廷一起领导党团员和进步学生下乡帮助农民成立农民协会,在延安城内帮助手工业工人成立工会;在校内实行民主办学,吸收学生参加校务会、参加学校管理。为活跃师生文化生活,他们还成立了新剧团、游艺室。他的百元月薪,几乎全部用作革命活动的经费和资助贫苦学生。1927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陕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同月调任西安中山学院事务主任、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5月4日,西安青年学生及民众数万人在易俗社露天剧场召开五四纪念大会,他应邀到会发表演说,号召青年继承五四反帝爱国的革命传统,把国民革命进行到底。大革命失败后,呼延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在国民党军政部门担任过参议、县长等职,但他仍同情革命,通过自己所办的西北养蜂场,先后掩护刘志丹、阎红彦、潘自力、史唯然、刘景范、朱敏、何寓础等共产党员。1933年7月,他与何寓础、贾拓夫等人在西安骡马市饭馆开会,由于叛徒告密,被军警逮捕,后经杨虎城、杜斌丞保释出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呼延先后在陕西省水利厅、省文史研究馆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遣返”回陕北。1977年2月6日逝世。1979年4月,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呼延真东
(生卒年待考),陕西延安延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是林彪元帅的属下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出任西安市市长。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九一三事件”以及“四人帮”牵累,致受瓜葛,所下无子女。
呼延振邦
(公元1936~),陕西延安延长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武警政治部副主任。
1951年起,在延长县安河镇上小学,1953年8月考入延安中学,1959年8月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
1963年7月大学毕业,8月分配到延安中级人民法院工作。1968年9月调延安革委会政法组工作。
1972年8月调到延安市公安局公安处工作,1979年任副处长。
1983年1月调入延安武警支队任支队长。1986年7月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任副主任,授少将军衔。
1996年7月退休。
呼延清
(1962~2006),陕西延安延长人。著名普外科医学专家。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